耳聾按病變的時間分為先天性耳聾和後天性耳聾兩類
母親懷孕至分娩時由各種因素導致的胎兒耳聾是先天性的,胎兒出生後發生的耳聾是後天性的。從病變對兒童形成語言的影響看,也可以分成學語前(4歲前)耳聾和學語後耳聾兩類。
學語前聾:
兒童出生時或出生後不久(4週歲前)出現的耳聾。由於聽不到他人說話,因而不能像聽力正常兒童那樣學習言語和語言。這類聾童的教育要求與語言形成後聾的兒童有很大不同,通常側重語言和交流方法的獲取。
學語後聾:
言語和語言形成後,(通常4週歲以後)出現耳聾。這類聾童的教育應強調保持其原先可理解的語言和恰當的句型,充分利用已有的言語經驗,以利於此類兒童的心理發展。
如何早期發現孩子耳聾
耳聾給兒童帶來的不僅僅是生理方面的障礙,而且還有心理方面的影響,早期發現小兒耳聾並採取適當的康復措施,是保證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前提。由於小兒在上學之前,與之朝夕相處的是家長,因此家長應是發現小兒聽力障礙的第一責任者。實際上,只要具備了一定的常識,早期發現孩子的聽力障礙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。
孩子剛一出生,就能聽到聲音,此時雖然他們不會做出主動的反應,但卻能夠在聲音刺激下產生下意識的反射動作。例如在安靜環境下,避開視覺在他耳邊用力擊掌或敲擊音響物品,他就會本能地出現四肢的抖動、眼瞼的閉合、呼吸節奏的改變等。這種現象會從出生一直保持到三個月時。如果小兒出生後,屢屢對較大的聲音(例如大聲說話的聲音)沒有反應,就應該考慮是否有聽力的問題。
孩子長到四個月後,就有了主動尋找聲源的能力。這時,在孩子的視線之外,給予一定強度的音響刺激,他就會用眼神或轉動頭顱去尋找。
如果聽力正常,等到了一週歲時,就應該聽懂一些簡單的語言聲,例如來來、抱抱、再見等。再大一些就會模仿大人說出一些簡單的話語。到了一歲半時,就會按照語言指令,正確指出自己的五官或自己熟悉的物品。如果到了兩歲,對聲音還沒有任何反應,就應該考慮是否有聽力的問題。
香港聽言專科中心(專業聽力及言語治療中心)提供專業聽力及言語治療服務,其中包括: